篆刻系以刻名為主,其他印材如木、牙、角、竹等,有的不適于刻篆體字,故多以隸書或楷書刻之??淌|(zhì)印時,所購得的印章,它的印面,不一定就很平整光亮,大多數(shù)由于制造印材的人,用機器切開,所以印面都很粗糙,需求從頭加以磨制。
磨印面用的東西是砂紙,砂紙有粗的也有細的,適于磨印的大略可從一百號到兩千號,具體可參閱:篆刻常用砂紙,篆刻砂紙分類,砂紙粒度對照表,這篇博文。通常咱們只備兩種,一種是三百二十號的,一種是八百號的。從前人刻印,都采用木工用的砂紙,現(xiàn)在大多采用油砂紙(或稱水砂紙),由于后者耐用。只到近代,日本網(wǎng)眼砂皮有逐漸替代傳統(tǒng)砂紙之勢!
磨制印面有兩種辦法:一種是干磨,一種是濕磨。干磨時砂紙應(yīng)置于平整的桌面上或玻璃板上,印章才能夠磨得平。假如桌面不平,能夠?qū)⑸凹堭べN在一塊平滑的木板上或塑膠板上,一面黏粗的,一面黏細的,兩面使用,非常便利。濕磨則是用大約五寸寬一尺長的小玻璃板,墊在砂紙下面,在砂紙上面加水,漸漸研磨,先粗后細,印面天然平整。這種辦法,用小凳一個,玻璃板放在小凳上,再將砂紙敷平,置于水管下,微微翻開水龍頭,使水涓涓而下,如此,一面磨石,一面能夠用水將磨研時遺留在砂隙里的石粉沖掉,砂紙便分外尖銳,磨起來省工省力,比干磨要快了不少。但干磨也有優(yōu)點;第一是便利,順手取來即可應(yīng)用,而且攜帶簡單。在磨板下襯墊一些紙張,以免石粉污濺。干磨下來的石粉,能夠收集起來,存在一個小盒子里,以備將來刻完印后,填粉修整之用。
磨印面不外乎「平」與「細」,欲求石面平細,則必需留意在磨的時分,用手操縱的安定與否,不行左右前后動搖,亦不行在前推或后帶時力氣過大,由于石有四面,應(yīng)由一面開端,向前推磨,推磨的次數(shù),要看印面所需磨制的程度而定。假如此石大約需磨制二十次即可磨平,那么,第一面僅推磨五次,然后再推換第二面,仍用前法推磨五次,至第四面共計二十次為止,則四面均磨五次,四面受力一樣,才不致于有偏斜。
但無論怎么,人手的力氣不會非常勻均,總有力氣不到之處,所以,在四面推磨之后,還要將石章用食中指與姆指相對撮緊,留意要靠近石章底部,不行撮得過高。撮緊后在砂紙上旋轉(zhuǎn)研磨,旋轉(zhuǎn)的方向順時針或反時針方向均可,要看個人的習(xí)慣而定。旋轉(zhuǎn)研磨時,要先重后輕,至幾乎不著什么力氣,印章的底面才能夠磨得平細。切不行一直用大力研磨,那樣,不光損傷石材,而且永遠不能平整。
印面磨得平與不平,能夠?qū)⑹路旁诓AО迳?,用指輕按印頂,輕輕搖幌,假如有左右前后擺動的現(xiàn)象,則是右面仍有不平處,需求再磨,假如已安穩(wěn)而不動搖,則印面業(yè)已正坦,即可使用了。
學(xué)習(xí)篆刻的人,除掉要自行磨光印面,便于刻制之外,而且還要知道「印身」怎么磨光,由于印身是刻邊款的地方,有的石章用久了,印身已有不少痕跡,阻礙了刻制邊款的工作,所以必需磨平。由于印身在外觀上來說,比印面還要重要,所以采用的東西要極細的,以前用接骨草(或稱木賊草)、沙葉、漆磚,現(xiàn)在有兩千號砂紙與零號砂紙,就更便利了。用兩千號的砂紙黏于一寸寬四寸長三、四分厚的小木板上,然后蘸水在印身上緩緩旋轉(zhuǎn)研磨,至印身光平為止。
長沙刻章公司了解到磨印身需求的時間較多,不行操之過急。假如是印身上的痕跡過深,便用磨印面的辦法來磨制一道,然后再拿兩千號砂紙磨一次,即可光澤平整了。印身磨平后,并無光澤,必需「起光」,起光便是上臘;先將石章加熱,然后涂以白臘,待石章稍涼后,加布擦磨,即可光澤鑒人。現(xiàn)在起光,多用一種綠色的光臘叫做「氧化铔鉻」,將氧化铔鉻擦在一小方毛質(zhì)料子或皮革上,然后將已磨平的印章,用力在上面磨擦,便會光亮平亮,與打臘有相同的功效,但比加熱等手續(xù)要便利,所以用這種辦法起光的人愈來愈多了。